10
August
2024
素養教育
阿沙不嚕蝦問題 第九集

【Q11】胺基酸與氨基酸,哪個才是正名?
於進入正題前,筆者先講個化工小故事。
「保麗龍」是生活常見的塑膠發泡體,具有包裝防震或美術勞作的廣泛用途。不過,製作保麗龍的化工原料,其中文名稱就曾鬧過雙胞,分別是「苯乙烯」與「乙烯苯」,且兩者皆符合學術命名法則。
筆者先提,於漢字用法上,若將兩個對等詞併合,則後者視為主體。比如:咖啡牛奶(它是咖啡調味的牛奶)、鯨鯊(牠是像鯨一樣巨大的鯊)、液晶狀態(它是近似液體的固態)、凹凸透鏡(它是具有凹弧度的凸透鏡)。
重回化工小故事,今將乙烯作基底,再接上苯環所得的化合物,稱為「苯乙烯」;改以苯作基底,再接上乙烯基團所得的化合物,稱為「乙烯苯」;其實,兩者分子結構相同,實乃同一種分子。
由於各家化工廠製程不一,使得某些廠將產品貼上苯乙烯標籤,另些廠則貼上乙烯苯標籤。但隨著產業整併,取名「苯乙烯」的製程成為主流,這才正名!(初中理化課本寫道:保麗龍為一種以苯乙烯作單體,進行聚合反應所得的合成聚合物。)
那麼,「胺基酸」與「氨基酸」哪個才是正名呢?
這可是跨越國度的,即使專業論壇亦常筆戰的,長達數十年不分軒輊的學術課題呦!
筆者幫眾看倌們分析一下看熱鬧重點:
-
其一、各國教科書採用的漢字名稱,僅台灣(約2300萬人)為胺基酸,中國、香港、新加坡、日本(合計約15億4000萬人口)皆為氨基酸。
-
其二、專業書籍中,化學化工領域以氨基酸為名,生科農業領域以胺基酸為名;其三,年紀較長的舊聯考世代慣稱氨基酸,年紀較輕的教改世代則稱胺基酸。(哇!胺基酸與氨基酸,真的PK很大耶!)
為何有上述岐異呢?看倌們不妨隨筆者建構一下先備知識。
在化學觀念裡,小分子變成大分子叫做結合(合成),大分子變成小分子叫做分解;根據結合或分解的製程來看,便會秒懂氨基酸或胺基酸的命名典故。
結合製程 | 分解製程 |
小分子→大分子 氮→氨→氨基酸→蛋白質 從化工原料的氨氣,加上其它物質 可合成製得「氨基酸」 (原料來自氣體,名稱採氣字根) |
小分子←大分子 氮←氨←胺基酸←蛋白質 從天然蛋白質(肉、蛋、豆、奶) 可分解製得「胺基酸」 (原料取自有機體,名稱採肉字根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