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9
August
2024
素養教育
阿沙不嚕蝦問題 第八集

【Q10】香蕉沒種子,那它是怎種出來的?
若問起猴子最喜歡吃的水果,看倌們第一直覺肯定是「香蕉」,對吧?令人意外地,它無疑是錯誤答案!那大抵是影視媒體形繪所致的既定印象,至於為何不正確,筆者於文章後段會加以說明。在進入主題前,我們先來重整一下初中級別的生物課記憶。
所謂「生殖」,它是生物增加個體數目的一種行為;若需雄性與雌性共同參與才得以進行者,稱為「有性生殖」;無需性別之分,可自體進行者,稱為「無性生殖」。
「有性生殖」牽涉不同個體的精卵結合(基因重組),使得子代個體與親代個體近似卻不會完全相同,講白點,子代與親代間會有變異性,可能更優秀亦可能更差!而「無性生殖」未經精卵結合,其子代個體是親代個體直接分裂來的,兩代之間無變異性,優缺點會完全一致!
若把時間軸拉到以萬年為單位,有性生殖者因為後代個體的多樣性,在環境發生遽變當下,有較大概率出現適應新環境的存活個體,使族群得以延續;無性生殖者則因後代個體太過單一,倘若環境變遷方向不利存活,族群將一起覆滅;簡而言之,有性生殖有利於生物演化,無性生殖則否。
隨著人類文明進步,知識與科技提升,人類開始嘗試「育種」這檔事。
起初,人類僅是選定特定生物,使其不同個體雜交,大量繁殖,再從其中挑選偏好或優勢性狀(特徵)的子代,集中起來,一代一代近親繁衍,使偏好或優勢性狀於後代個體更加顯現,成為獨特血統的純種生物;後來,人類開始嘗試讓特定生物的受精卵發生突變,藉以產出隨機變異的子代,再從中挑選極具特殊性者來進行後續繁衍,以期獲取超乎想像的新品種生物。
一旦培育出獨特且具市場優勢的品種,即會透過無性生殖,使其親代特色無差異地繼承至子代。此刻,無性生殖於演化論上無變異性的缺點,反倒成為得以保留品種特色的優點了。
綜上所述,
我們來假想一個情境:「若你是農技人員,嘗試開發新品種水果,通常會如何做?」。
最開始,你會選定想要育種的水果,準備大量種子,並透過輻射線照射誘發種子內的受精卵發生突變,再排序於培養基上記錄其發芽、成長到後續開花、結果的情形…
「哇!這芒果變得像木瓜一樣的形狀!」
「喔~這蓮霧吃起來有蘋果味。」
「這草莓是平常的三倍大呀!」
「這哈密瓜紋路色澤好似西瓜耶~」
「疑~這龍眼不太會長蟲呢!」
總之,當你發現富有市場性的變異子代時,下一步驟就是透過無性生殖來保留品種。
對於能夠開花結果的高等植物而言,最簡易廉價的無性生殖即為「營養器官繁殖」,也就是從親代植株的根、莖、葉部位中,截取其增生非常快的組織塊,另行栽植使之長出新的根、莖、葉,成為子代新植株。此時,子代植株與親代植株無論是花色、香氣、果形、甜度、抗蟲防疫力…幾乎一致!(就像玩手遊終於抽到喜歡的白金卡,然後又得以無限複製它的外掛感)
揣擬完農技人員的假想之後,
讓我們回歸本題「香蕉沒種子,那它是怎種出來的?」
看倌們讀文至此,肯定會意了~
果實怎可能沒種子呢?香蕉是有種子的啦!
只不過市售的食用蕉是育種過的,它被蓄意挑選種子退化成黑點的蕉種,再以無性生殖(營養器官繁殖)方式來栽植。
目前蕉農慣用的香蕉樹栽植法有二:
-
其一:是將具有芽眼的地下莖切塊,先行組織培養,待枝芽萌發成熟後再移植。
-
其二:是將已長好芽的地下莖(吸芽)從母株切分出來,另行栽植。
本文一開始,筆者談及猴子最喜歡吃的水果,絕對不是香蕉!理由很簡單呦,若檢視文章附圖,看倌們就會明白。
未被育種過的野生香蕉,蕉體短小、肉質硬、蕉皮難剝,更且剝完蕉皮後,果內被種子填滿,果肉稀少,若你是森林內的野生猴子,寧可摘桃子、摘李子、抓小蟲來吃,決計不可能自找麻煩地去找香蕉剝,不是嗎!
【全世界水果產值排名】
- 1st 香蕉:
便宜又易栽種,第三世界最愛 - 2nd 蘋果:
歐美國家常配 - 3rd 柑橘:
橘子、柳橙、檸檬、柚子之統稱 - 4th葡萄:
被釀酒用掉的比直接吃掉的多 - 5th 梨子:
單價高兼且是煉藥材料
(鳳梨不在世界排名內,卻又是台灣特產,反倒顯現其珍稀性。)
(上述排名表列是產值,不是產量喔!查自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統計報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