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素養專欄 回上頁
03 August 2024
素養教育

阿沙不嚕蝦問題 第六集

分享:

【Q07】蒸氣與蒸汽,有什麼差別嗎?

別懷疑,即使讀上大學,恐怕仍有超過八成學生搞不清,「蒸氣」與「蒸汽」之間的差別?筆者也是在修習化工系時,從一本『熱力學』原文書中,才搞清兩者究竟有何不同!(那時真想回去把教過自己的理化老師臭罵一頓,為人師表裝厲害又亂亂教,教錯也不知道!)

 

  那麼,我們先從中文字義說起。

 

「氣」字很單純被應用在物質狀態的描述上,比如:固態、液態、氣態;液態變為氣態就稱「氣化」,氣態變為液態就稱「液化」。從科學觀點來看,物質是由無數肉眼不可視的粒子(原子或分子)排列而成,固態與液態粒子排列緊實(分子間較無縫隙),可使入射光於物質表面充分反射而呈現色澤,氣態粒子排列鬆散(分子間有縫隙),絕大部分入射光會穿透物質,因缺乏反射光刺激視覺,除非人為蓄意濃縮,不然氣態多是透明看不見的!

 

「汽」字是很標準的形聲字,造字原意是「水被急速加熱而發出乞乞聲」。從微觀來看,乃是常溫的水碰觸高熱表面而瞬間氣化為水氣,可當水氣往外溢散時,又遇冷空氣而立即液化成細小水滴,此過程空氣被疾速熱脹冷縮的水氣摩擦而產生乞乞聲響,且細小水滴反射光線而呈現白霧狀,我們便將這種伴隨明顯液化發生的氣化現象,稱為「汽化」。

 

  綜上所述,「氣」專指氣態,「汽」泛指伴隨液態的氣態(氣、液共存)。

  看倌們應當有印象,小學課本提過:「水是自然界唯一三態共存的物質」,筆者幫你們轉換一下思維,這意指水是非常容易變換狀態的物質,也就是它容易氣化亦容易液化。

  所以囉~最容易發生「汽化」現象的物質,非水不可!

 

久而久之,學術上便約定俗陳出如下慣例:「蒸汽」泛指水蒸氣,「汽化」泛指水的氣化。換句話說,「酒精蒸汽」或「煤油的汽化現象」皆是錯誤寫法,它們皆非水,必須要用蒸氣與氣化才是正確的。

 

是故,看倌們在書寫正式報告或文獻時,無論英文或中文,請一定要注意自己用字遣詞的精準度,才符合專業喔!

 

【Q08】沙漠或砂漠,哪個才是正確用詞?

這世上存在不少「積非成是」所造成的既定事實,即使在文字單詞的領域也一樣,比如:貓熊才是正確用詞,但大多數人都錯用成熊貓,反倒覺得前者是謬誤,最後便演變成讓兩者互為同義詞的情形。

 

  沙漠與砂漠,亦是如上述典故的同義詞!

  不過,誰才是正確的原詞呢?

 

看倌們千萬別自作聰明地認為:因該地缺水,喚作「砂漠」較正確。其實,「沙漠」才是正確的原詞呦!若再細心些,你會發現科學書都寫沙漠,而小說創作大多寫砂漠。(就如明明是椰子樹,可文藝作家偏偏要寫成棕櫚樹,為呈現小說意境,比起沙漠兩字,使用砂漠更能代入文青的既視感) 

 

  好了!回到本題。

  沙漠相比砂漠,為何前者才是正確的原詞呢?

 

這就要從中文字的造字原意來談起。任何語系的文字大抵都是先造字,再組字,中文字亦不例外(先有象形字、指事字,再有會意字、形聲字)。筆者就以石字根衍生之系列文字「石、岩、砂、礫、沙」來說明,看倌們應當就明瞭其中緣由了。

 

  • 「石」象形字/岩角鑿下的石塊(石頭)

  • 「岩」會意字/可鑿下石塊的山體大石頭

  • 「砂」會意字/石頭破碎而成的小石粒

  • 「礫」形聲字/踩了會發出摩擦聲的小石粒

  • 「沙」會意字/小石粒經侵蝕而成的細小顆粒

 

我們不妨將各字的字根拆開解讀:「砂」、「礫」皆指石頭破碎產生的小石粒,但前者顆粒較小,踩在其上聲響輕微,後者顆粒較大,踩在其上會發出摩擦撞擊聲;「沙」是砂再經過水流或風力侵蝕所生成更小更圓潤的細粒。

 

也就是說,若把上述文字加以組合,可對物件進行由大到小的層次描述:「岩層→岩石→石→石礫→砂礫→砂→沙」。所以,若問沉積岩類的礫岩與砂岩何者構成顆粒大,答案當然是礫岩!若問礦砂與海沙何者顆粒粗,當然是礦砂!沙漠雖然缺水,但「砂」粒長久被風力吹刮與侵蝕,早已成「沙」粒,所以「沙漠」才是正確原詞喔!

 

雖說,沙漠與砂漠被視為通用的同義詞,但筆者仍建議,看倌們在書寫學術論文時,還是盡量使用符合專業的詞彙(如貓熊、沙漠),避免使用通俗的詞彙(如熊貓、砂漠)。

 

出處:柯學詩多力Facebook

© 2022 Best Education Services & Tech ALL RIGHTS RESERVED.

偵測到您已關閉Cookie,為提供最佳體驗,建議您使用Cookie瀏覽本網站以便使用本站各項功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