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8
July
2024
素養教育
阿沙不嚕蝦問題 第二集

【Q03】蚊子為何都咬我,不咬我妹妺呀?
談起蚊子,筆者巴不得牠從地球上徹底消失,憑此等咬牙切齒的語氣,眾看倌便明白我多討厭牠!
「去!明明還有其他人,蚊子怎專咬我?」
沒錯!筆者亦是深受其害的傢伙。
蚊子真會挑對象叮咬嗎?真的滅絕不盡嗎?是的!牠真會挑對象叮咬,且科技已進化至遺傳基因都能解碼的現今,人類窮究手段仍無法根絕牠的存在。
蚊子是恐龍時代(始祖蚊可追溯至2.26億年前之中生代三疊紀)就已存在的物種,是現今生物分類「節肢動物門/昆蟲綱/雙翅目/蚊科」所屬的動物,約有三千餘種(台灣原生種計131種);蚊子身軀與步足皆細長,體型隨種類差異頗大,其中最大者可達25cm,最小者僅0.1cm,而生活中常見家蚊的大小多在0.6~1.5cm左右,體重僅2mg上下。
蚊子最特殊的構造就是刺吸式口器,可刺破植物皮層吸取樹汁或汲取花蜜,於產卵期,雌蚊會用口器刺穿動物皮膚吸取血液,藉此攝取足量蛋白質。換句話說,血液並非蚊子主食,且會吸血者僅限雌蚊呦!(筆者腦海裡,突然浮現把蚊版女生打到爆漿的畫面~)
基於天擇演化的結果,雌蚊吸血時,其唾液含有刺激微血管擴張與防止血液凝固的成份。其中,刺激微血管擴張的成份,可助牠加速吸血,減少停留時間,從而降低被宿主還擊的概率(我們常在皮膚發癢後,才察覺蚊子早已飛離),這也是被叮咬處會因過敏而腫胞的原因;防止血液凝固的成份,可大幅減弱宿主血小板的凝血效果,避免血塊堵塞牠的口器與腸道。
由於產卵期的雌蚊有吸血習性,且宿主種類不一,牠可能叮咬過野狗、老鼠、鴿子等其它動物後,再吸你血,使得病原體從某個宿主傳播至你身上,因此蚊子是登革熱、瘧疾、日本腦炎等諸多疾病的病媒。深受登革熱病害的台灣南部,就將驅除病媒蚊(埃及斑蚊與白線斑蚊)作為疾病防治的重點!
那麼,蚊子為何會挑對象叮咬呢?筆者認為或許換個問法,會比較容易理解。也就是說,哪種對象易被蚊子追蹤,就意味誰較容易被叮咬呦!
蚊子畢竟是昆蟲,若說鳥類視覺強過嗅覺非常多,昆蟲則是嗅覺強過視覺不少的動物。教科書便提到,昆蟲複眼感光強辨色弱,而昆蟲負責嗅覺之構造為頭部的觸角,若你檢視蚊子的觸角放大圖,會發現它呈羽狀(可增加嗅覺受器接觸空氣的總表面積),這意味牠是嗅覺更加特化的昆蟲。
蚊子嗅覺對二氧化碳、乳酸、尿素等氣味特別敏感,牠會追蹤散發這些氣味的對象並進行叮咬;另外,蚊子視覺雖弱,但能感知紅外線(體熱),且牠認知深色物相比淺色物,較可能是叮咬目標。
綜上所述,身體代謝快的人,體內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高,容易被蚊子追蹤;出汗多的人,體表附著之乳酸、尿素濃度高,容易被蚊子追蹤;體溫高的人,體表放射之紅外線強,容易被蚊子追蹤;膚色深或穿著深色衣物者,容易被蚊子認知為目標。
我們重新梳理一下易被蚊子叮咬的幾種狀況:
-
【代謝快】過勞者、內分泌亢進者、運動或緊張時、喝酒後。
-
【出汗多】肥胖者、運動後、處在夏季或悶熱環境。
-
【體溫偏高】嬰兒、孕婦、發燒症狀。
-
【顏色深】膚色較深者、穿著深色衣物者。
此外,《美國科學期刊》曾提出一份科學統計但原因未明的報告:處在定量蚊蟲的固定環境,O型血的人被叮咬率達83%,其次是A型血的46%。
好吧!筆者自帶「O型血、過勞、嗜穿深色衣褲」的條件,難怪淪為常被蚊子叮咬的苦主。
-
你一定不知道!
① 100mL養樂多罐可填塞五萬隻蚊子
② 雌蚊一次吸血量為其體重兩倍
③ 蚊子是傳播花粉的主要昆蟲之一
-
如果將吸血雌蚊擬人化:
① 老娘我要往二氧化碳多的地方飛
② 然後瞧瞧哪邊紅外線比較亮
③ 再飛到附近聞聞看
④ 老娘大散光,就往汗味重的地方咬